1
大湖靜謐、田野浩蕩、高山聳立、河川縱橫……這里是青海,一片神秘而美麗的熱土,因生態而立,得生態而興,依生態而美。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把脈青海資源稟賦、發展優勢和區域特征,親自為青海推動高質量發展擘畫重大戰略,提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要立足高原特有資源稟賦,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重大要求。這是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全局出發,對青海工作的戰略謀劃和實踐指導。
江海浩蕩,風急浪陡,惟弄潮兒向濤頭立。
胸懷“國之大者”,心系“省之大要”,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從認識到實踐,不斷深化和探索生態保護之重和綠色發展之要,勇擔打造“高地”建設“四地”重任。
懷揣滿腔“綠色”情懷,江源大地處處躍動著綠色的音符,歡唱著綠色的詩篇。
今日之青海,發展的活力從一個個特色鮮明的工業園區迸發,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正是青海積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最強音……
2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綠色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
青海位于“地球第三極”,不僅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氣候敏感啟動區、全球生態系統調節穩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始終高度重視,先后兩次參加全國兩會青海代表團審議并在考察青海時提出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重大要求——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
“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
知之愈明,行之愈篤。我們把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的科學定位、政治囑托、發展厚望、奮進激勵轉化為最生動最持久的實踐,堅定不移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這是職責所系、使命在肩。
3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拓展了青海發展的新空間。青海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全國生態安全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面對“三個最大”省情定位,時代如此設問——
如何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如何促進現代工業和服務業發展,夯實青海經濟發展的基礎?如何發展現代農牧業,增加農牧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如何在青海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與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
關切時代之問,我們這樣作答——
五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各族兒女,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在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條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擲地有聲——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謀新求變,以新視野謀劃新思路,以新舉措推動新發展,主動轉、加快轉,努力在“四個轉變”中不斷開辟青海發展的新境界。
“四個轉變”是省委深化省情認識的思路創新,是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的方法路徑,準確把握了青海發展的規律和階段性特征。
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繼承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省委提出的發展戰略,結合青海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作出了實施“一優兩高”的戰略部署。
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明確保護生態是青海最大的責任,必須立足于生態保護優先,堅定實施生態報國戰略,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突出綠色主題,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巧用山水林田湖草,建設公園中的城鎮,打通城鎮的山脈、水脈、人脈、文脈。
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保護“中華水塔”行動,推進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積極做好“極地保護”青海工作。
……
這是省委省政府與時俱進,不斷深化對省情實際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階段、歷史方位的把握,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輝煌歷程。
事實雄辯地證明,一個地區,只有揚長避短,才能在百舸爭流的發展大勢中把握方向,找到一條適應自身實際、符合發展規律、體現科學發展的光明之路。青海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族干部群眾不斷解放思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形成了“綠色崛起”的發展共識——只有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青海才能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才能融入國家戰略,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青海貢獻。
4
惟其艱難,方知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
綠色是青海的底色,是最靚的幸福色。
非凡五年,堅定不移深入推進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在建設“五個示范省”和培育“四種經濟形態”帶領下,依托清潔能源、高原特色農牧業等綠色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發揮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走出了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綠色發展新路。
非凡五年,三江源成為大美青海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亮麗名片。我們看到,一場全方位系統性的綠色變革蓬勃興起,著力守好底線、抓住根本、提升境界,筑牢生態文明之基。
非凡五年,綠色不斷延展,綠色發展,青海持之以恒——
我們以生態文明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之路,一切工作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
我們把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作為第一抉擇,把保護“地球第三極”作為最大擔當,建設青藏高原生態文明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我們以“登頂”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切實保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行動方案(2021-2030年)》《農業農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行動方案》《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行動方案》《青海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行動方案(2021—2035年)》,踏歌前行,一步一履。
全力打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新高地——牢記囑托,我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堅強的行動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全力打造生態安全屏障新高地——城鄉綠化美化統籌推進,創建5個省級“森林城鎮”和15個省級“森林鄉村”;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7.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8%;十年如一日,41歲的稱多縣珍秦鎮牧民才培是在羌塘草原上第一個自覺行動起來無償清理垃圾的牧民。在他的影響下,如今,玉樹藏族自治州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參與到環保事業中去。這正是我省人民心懷“國之大者”,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擔當體現。
全力打造綠色發展新高地——放眼高原,清潔能源產業正日益煥發出勃勃生機,為青海綠色發展不斷注入強勁動力;全省基本建立了以生態旅游為核心的目的地體系,抓住“一帶一路”等機遇,建立以對口援青、西北協作區等旅游聯系機制,成立絲綢之路文旅產業聯盟;2019年3月,青海啟動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工作;2021年9月印發《農業農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行動方案》……逐“綠”前行,我們把綠色基因融入傳統產業升級。過去支撐青海發展的傳統四大支柱產業,已經轉向以新能源等凸顯綠色特征的十大特色優勢產業。昔日綠色星火已成燎原之勢,引導青海產業綠色升級踏上蝶變之路。
全力打造國家公園示范省新高地——青海敢為人先,先行先試,2021年10月12日宣布正式設立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為我國國家公園建設貢獻出“青海方案”“三江源模式”。
全力打造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新高地——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電視紀錄片《我住江之頭》第二集講述了吳永林在青海湖畔守護普氏原羚20載的經歷。“吳永林們”的無私堅守是打造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新高地最生動最持久的實踐。
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新高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牢牢抓住了制度建設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牛鼻子”,青海作為三大“國字號”改革的試點省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試點各項改革舉措開始先行先試并全面有序推進,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
全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護和系統治理新高地——我們樹立大局觀、全局觀,以系統思維考量、以整體觀念推進,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保護好青海的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濕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
全力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新高地——我們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基本建立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的保護地體系,讓美好生活的藍圖建立在生物多樣性的繁盛之上。
……
5
歷程充滿艱辛,成就來之不易。
我們看到,緊緊抓住生態文明的時代際遇,讓青海最大的價值因生態文明而煥發勃勃生機,生態自信更加堅定!
我們看到,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發展的層次不斷提升,發展的優勢逐漸顯現。青海最大的責任代代相傳,生態自覺更加提高!
我們看到,與生態保護相匹配的制度體系、產業體系和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態自強不斷實現!
敢為人先,先行先試。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為我國國家公園建設貢獻出“青海方案”。
從清潔能源示范省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創建,從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到生態旅游攬金富民,綠色發展的強勁浪潮撲面而來,凸顯特色的現代產業布局正構建起新的發展格局。
在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上發力——青海省國有資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60萬噸/年烯烴項目開工,傾注了柴達木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希望,為“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注入強勁活力。
在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上發力——落實“1+4+12”方案,實施鹽湖產業強鏈、延鏈、補鏈工程,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一望無際的“光伏海洋”在烈日照耀下收獲“伏”利……
在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上發力——扎碾公路、國道315生態旅游景觀廊道、黃河生態旅游風景道、祁連山生態旅游景觀道等一批生態旅游風景道已成為興業富民“產業道”、燦爛多彩“文化道”、山清水秀“生態道”。
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上發力——從沿黃地區的蘆筍綠色種植,到“拉格日模式”發展草地生態有機畜牧業,從“雪多牦牛”遺傳資源保種,到牦牛藏羊屠宰及精深加工生產線……“八大行動”夯實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基石。
在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升級上發力——大力推動具備條件的省級以上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全面提升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緊扣數字化、綠色化、高端化發展方向……
青海沒有海,但卻有集中成片的“藍色光伏海洋”。生態保護、綠色發展,青海努力打好這兩張牌,靠的不光是綠色制造工程,更有許許多多的綠色惠民富民工程。幸福卡陽、美麗邊麻、飛行小村麻拉河……生態文明讓窮山溝變了樣。
青海正行進在一條具有時代特征、高原特色、青海特點的生態友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上……
輝煌奮斗的五年,我們揮毫潑墨,書寫生態畫卷,讓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之美從理想照進現實,讓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浸潤美麗家園。
6
歷史的發展總是在接續奮斗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朝著美好的明天奮進,我們繪就藍圖:
——到2025年,青海特色生態文明體系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取得系統性突破性標志性成果
“中華水塔”全面有效保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實現全覆蓋,生態系統質量和碳匯增量明顯提升,野生生物遺傳資源保存體系基本建成,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頭。
建立起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基本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
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有序開展,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一流水平,城鎮生活更美好、鄉村生活更富足目標基本實現。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初具規模,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初見成效,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打造取得明顯成效。
——到2035年,青海特色生態文明體系全面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基本實現,生態文明高地基本建成
共抓大保護、協同大治理格局更為完善,“中華水塔”堅實穩固,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更加健全,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健全高效,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青海特色的生態文化形象更加鮮明,綠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風,高原美麗宜居城鄉建設質量全面提升,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綠色循環發展水平走在前列,全國碳達峰碳中和先行區建設扎實推進,應對氣候變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構建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建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到本世紀中葉,青海特色生態文明體系融合深化,全面建成更加完備、更高水平、更具影響、更美形態的生態文明高地
實現碳中和,形成高質量發展格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走在全國前列,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成果的展示平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創新典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先鋒、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的重點地區、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時代樣板。
展望未來,我們前行的道路無比光明!我們奮進的腳步無比堅毅!
7
巍巍昆侖山,傲然屹立;滾滾三江水,奔騰不息。
我們腳下的凈土是青海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我們堅信,沒有什么能阻擋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腳步,綠水青山必將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
青海,這片譜寫過一部部歷史壯歌的熱土,正在乘風破浪中迸發新激情!
(本文執筆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