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海東市、海西州社科聯,省級社科類社會組織:
按照《青海省社會科學普及條例》《青海省社科聯社會科學活動資助項目管理辦法(試行)》有關規定,經研究,決定開展2025年青海省社科聯社會科學活動資助項目申報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項目申報單位
各級社科類社會組織,按照競爭擇優的原則組織開展申報工作。
二、項目申報條件
1.申報單位需具備健全的組織管理機構和財務管理制度,具備與申報活動項目相配套組織體系、專業人員、活動場所等相關條件,有能力保障項目活動的順利實施。
2.申報項目須有詳細的活動(項目)主題、目的意義、活動(項目)工作方案、預期效果和績效指標、經費使用計劃等,社會科學活動(項目)需符合相關管理規定,需要進行報備審批的需完成前置審批報備程序。
3.社會科學活動(項目)申報者均可獨立申報,也可組成項目組聯合申報,并明確活動(項目)牽頭單位及負責人,項目負責人應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在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或實踐經驗。
三、項目申報范圍
社會科學活動資助項目申報范圍包括組織開展學術活動和社會科學普及活動。
(一)學術活動
1.學術年會:年度綜合性學術活動,組織本領域本行業專家學者,對學術研究熱點、學科前沿問題等內容進行深入研討和交流,促進學術交流,推動學科發展。
2.學術講座與報告會:邀請省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圍繞本領域本行業社會科學重要理論、實踐問題開展專題講座,傳播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動態。
3.學術研討會:針對特定的學術主題,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進行深入探討,形成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或政策建議。
4.學術交流活動:包括省內外學術訪問、交流合作等,促進不同地區、不同機構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二)社會科學普及活動
1.重點社科普及活動:面向社會公眾普及社會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的大型社科普及活動,如社科普及月等活動。
2.社科普及成果出版:內容通俗易懂、形式新穎,具有較強的普及性和可讀性社科普及讀物、教材、音像制品等的出版。
3.制作新媒體社科普及產品:組織制作形式多樣、內容創新,具有較強互動性和傳播力的新媒體科普產品,并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傳播手段,開展社科知識普及宣傳等。
4.社會科學普及公共服務:如建設社科普及場館、基地,開展社科知識培訓、咨詢服務等,為公眾提供便捷的社科普及服務。
5.其他:包括展覽展示、文藝演出、知識競賽、培訓服務、志愿服務、講解服務等旨在普及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社科普及活動。
四、項目申報內容
1.“夏都新聲 紅韻領航”黨的創新理論宣傳闡釋活動:緊密圍繞黨的創新理論核心要義、豐富內涵與實踐要求,以提升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政治理論素養,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與踐行能力,營造學習黨的理論的良好氛圍為目標,依托思想性和理論性兼具的專題講座,邀請理論專家、教授等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傳闡釋活動及短視頻的宣傳制作。
2.“農牧新思 四維筑福”社科普及活動:圍繞法治、科技、衛生、文化等領域,以推進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牧民生活質量,幫助農牧民群眾樹立法治維權、科學生產、健康生活、文化傳承的新思想觀念為目標,開展現場講座、實操演示、一對一咨詢等普及活動及短視頻的宣傳制作。
3.“筑夢赤子 青少年愛國思政行”宣教活動:圍繞黨史國史知識、革命先輩英雄事跡、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依托紅色研學、主題演講、情景課堂等方式,以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提升其思想政治素養,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目標,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及短視頻的宣傳制作。
4.“筑夢同輝 民族一家親”科普行活動:圍繞青海民族文化特色、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法規,以及感人至深的民族團結故事等內容,依托主題展覽、文藝演出以及入戶宣講等方式,以增進各民族間的相互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氛圍為目標,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科普活動及短視頻的宣傳制作。
5.“青風潤心 助弱護航”志愿幫扶活動:圍繞弱勢群體的生活需求、權益保障、身心健康以及職業發展等內容,依托志愿服務、技能培訓、心理疏導等方式,以提升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營造關心關愛弱勢群體的社會氛圍為目標,開展志愿幫扶活動及短視頻的宣傳制作。
6.“遺脈匠心傳承營”非遺傳承與創新活動:緊扣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以傳統手工藝、表演藝術、民俗文化等非遺類別為切入點,依托非遺專家授課、實地研學、創意實踐和成果展示等方式,以培養非遺傳承新生力量,推動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營造全省關注和參與非遺保護的濃厚氛圍為目標,開展非遺傳承與創新活動及短視頻的宣傳制作。
7.“赤魂薪火 紅色精神科普行”:圍繞青海紅色遺址承載的歷史記憶、革命文物背后的動人故事、英雄烈士的偉大事跡,以及紅色文化作品蘊含的時代價值等內容,依托實地參觀、專題講座、情景演繹和文化展覽等方式,以弘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增強民眾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營造全社會崇尚革命先輩的濃厚氛圍為目標,開展“紅色精神”科普活動及短視頻的宣傳制作。
8.“館映青風 科普大課堂”:圍繞青海悠久歷史長河中沉淀的文物瑰寶、獨特的民俗風情、壯美的自然生態景觀,以及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等內容,依托各類展館等豐富場館資源,以提升公眾對青海地域文化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與生態保護意識,傳承紅色基因,營造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良好氛圍為目標,舉辦“科普大課堂”活動及短視頻的宣傳制作。
五、項目申報受理時間
2025年6月6日至6月30日,逾期不予受理。
六、項目申報及材料報送
申報單位需將申報材料提交至業務主管單位開展初步審核工作,并在申報材料指定位置加蓋單位公章后報送。西寧市、海東市、海西州社科聯負責屬地內社科類社會組織(含市州及以下所屬社科類社會組織)申報的匯總報送。報送的紙質材料包括:
(1)加蓋公章、簽字的《申請表》一式二份,裝訂后報送。
(2)支撐材料一式兩份,裝訂成冊(申報單位資質證明、團隊成員簡介、團隊相關業績證明等)。
以上紙質材料放入1個文件袋,文件袋注明“青海省社科聯社會科學活動申報資料”,報送至省社科聯學會工作部(辦公室)。以上材料電子版,放入一個文件夾,并以“單位名稱+社會科學活動申報”命名,報送至省社科聯郵箱:qhsskl@163.com。
七、項目立項與管理
省社科聯邀請評審專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申報項目進行評審,并印發《青海省社科聯社會科學活動資助項目的通知》。對獲批項目按照申報情況給予經費支持,獲批項目單位和項目負責人應按照通知要求,認真組織實施項目活動。
各社科類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受省社科聯委托負責項目實施的日常指導與監督。對申報材料存在弄虛作假、違規使用資助經費等行為的單位,取消該單位的一切資助申請。
八、結項要求
(一)時間要求
所報項目必須在2025年10月31日前完成。
(二)資助項目成果要求
1.政治方向正確:申報的項目活動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不得傳播有害思想和不良信息。
2.專款專用:撥付的資助款必須專款專用,嚴格遵守財經紀律要求,不得挪用或截留。經費主要用于項目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宣傳推廣等方面。
3.年度社會科學項目活動須如實填寫,完成后提交項目結項報告(總結)、績效自評報告及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圖片、視頻、媒體報道等資料,進行項目驗收和評估。
聯系人:何芳 聯系電話:0971-8459691
通訊地址:青海省西寧市上濱河路1號。
右鍵目標另存或者鏈接另存下載:《青海省社科聯社會科學活動資助項目申報表》
青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25年6月6日